鲧窃息壤治水的神话最早见于《山海经·海内经》:
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侍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这段话的意思说,上古大洪水的时候,鲧这个人偷了上帝的息壤来治理洪水。由于不请自来的偷盗,所以上帝命令火神祝融把鲧杀了,或许是因为息壤没有办法治理洪水的缘故。鲧的儿子大禹最终成功。
这个神话很壮美。吴晓东有篇文章《鲧窃息壤神话考》(《中原文化研究》 2015年第6期 第104-110页)就分析了这个神话的起源和发展,最后得出的结论是鲧、共工、蓬蒙、吴刚属于雷神系列,吴刚伐桂的神话虽然见于文献比较晚,它有可能是鲧窃息壤故事的变异,其中“鲧复生禹”是鲧覆生禹”的语言讹误,其原型是雨后天晴。
但是,息壤是什么呢?
晋代郭璞注《海内经》说:息壤者言土自长息无限,故可以塞洪水也。这个解释说土壤自己会生长,估计没有人会相信。
1957年,顾颉刚写了一篇文章《息壤考》(文史哲.1957,(10):43-48.),认为:“在渭河峡谷里黄土层间,常有地下水位增高和地下水流增大的现象。地下水位入冬冻胀,春后消融,地下水流又不断地施压力于上部较薄的地层,使得土地突然隆起。息,是长大的意思。土壤会自己高胀起来,所以秦国人称它为‘息壤’。”
这个解释说得通,因为息壤与治理洪水有关系,所以后来的研究者都认为息壤是可以阻塞洪水的,也就筑堤坝的重要材料。或者是有人说是古代人们利用草、木、竹、石、土创造的加筋土,用以拦截阻挡洪水。
不过,息壤既然以“壤”命名,那么认定是土壤的一种是肯定的。
顾颉刚的文章发表之后,西北农学院蓝梦九教授在回答顾颉刚的信中说:土向上隆的原因,尚有黏土的湿涨和土壤生物的作用,尤其是微生物的作用。”这可能更像《大戴礼》中说的:悉土之人美。悉土,就是肥沃的田土。
吴文祥《夏朝前夕洪水发生的可能性及大禹治水真相》(第四纪研究.2005,(6):79-87.)中提到,史前大洪水的形成与季风带移动变化和地表植被的突然减少造成的,从而导致全流域的洪水。而且,如果像那种极端的短时间强降水(类似去年郑州的那样),短期间就可以造成极大的洪水,特别是古代没有任何堤防的情况下。
同时,他认为大禹治水成功的传说源自于一旦气候好转, 气候带北移, 季风降雨正常化,植被恢复。大禹是当时的部落首领, 领导他们治水, 将功劳归功于他自然比较合情合理。
《禹贡》里说,雍州的土壤是“黄壤”,也就是黄土层,土质疏松,具有垂直的纹理,有利于毛细现象的形成,可以把下层的肥力和水分带到地表,所以可以土壤自肥,是最上等的土地,但是却抵不住暴雨的冲刷,这也是黄河泥沙的来源。
那么,息壤更像是遭受水灾地区的肥沃的土壤,这个神话或许是因为突然而来的大洪水冲刷了地表的腐殖层,鲧盗取息壤的行为更像是一种向神灵祈求肥沃土壤回归的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