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山名茶
罗山是信阳毛尖主产地之一,罗山茶已成为"信阳毛尖"中一支耀眼的奇葩,驰名中外。罗山县是信阳毛尖、信阳红茶主产地和核心产地,茶园面积27.6万亩,已开采18.7万亩。茶叶年总产量600万公斤,总产值10.5亿元。在大力生产“信阳毛尖”、 蒸青绿茶、“信阳红茶”的同时,罗山还大力开发生产有绿片茶、碾茶、抹茶、乌龙茶、白茶饼、茶多酚、绿茶粉、荞麦茶、茶食品、茶糕点、茶面条、红茶酒、杜仲桑叶茶、茉莉红茶,降酸茶、灵山凤翅茶等系列茶产品,茶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链条不断拉长,经济效益不断提高。
茶叶品类多,内质好,凭借着其优良的品质,在国际、国内大型茶叶质量评比中,创金夺银,屡获殊荣。先后被认定为全国名优绿茶优势区域县、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示范县、全国标准茶园创建示范县、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全国产茶大县(连续11年荣获)。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县参加各种茶叶节会和质量评比50多次,荣获茶王金奖1个,特别金奖7个,金奖57个,银奖53个,铜奖35个,优质奖52个,全国名优特新农产品奖3个,全国百强茶企业奖15次,河南省最具发展潜力品牌奖2个,河南省十大茶叶品牌奖3个,河南省新名茶奖11个,河南省十强企业奖1个,河南省最佳参展品牌奖2个,河南省明星茶馆奖2个。
罗山概况
罗山县属信阳市,地处河南省南部,大别山北麓,淮河南岸,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地形多样,从南至北分别为山地、丘陵、垄岗和平原,全县总面积2077平方公里,土地构成比例大致为五山一水四分田,辖3个街道办,17个乡镇,303个村(居)委会,总人口77万(2014)。
历史文化灿烂悠久。隋开皇置县以来,这片土地先后哺育过三国名相费祎、治水名臣黎世序等诸多历史名人。闻名中外的商周墓地——莽张后李文化遗址,素有“小殷墟”之称,是江淮文化的典型代表,墓地出土的白酒为世界最古老的酒,距今有3000多年的历史,被载入1990年吉尼斯世界记录大全。
罗山简史
周、汉时期
罗山区域周初属谢国,周宣王时属申国。
春秋、战国属楚国,秦时属衡山郡。
汉置鄳县,属江夏郡。南北朝宋孝建三年(456年)分鄳县地增置宝城县,同属义阳郡;南齐改宝城县为保城县,与鄳县均属北义阳郡;梁武帝时合鄳县、保城县置西汝南郡;北魏分置保城县、鄳县,东随县,保城县、鄳县属齐安郡,东随县属宋安郡;北齐合三县置高安县,属安齐郡。
隋、唐时期
隋开皇三年(583年)并入钟山县;开皇九年(689年)将北魏时的东随县地从钟山县分出置礼山县,属义阳县;开皇十六年(596年)又分钟山县地置罗山县,属义阳郡;大业末年(618年)礼山县废。
唐武德四年(621年)于县境置南罗州,领罗山县;武德八年(625年)南罗州废,罗山县属申州。
宋、元、明、清时期
宋开宝九年(976年)罗山县废;雍熙三年(986年)复置罗山县,属信阳军。
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徙信阳州治于罗山县城,县治迁往西南,称罗山县新县。
明洪武元年(1368年)县治复旧,仍称罗山县,属信阳州;洪武七年(1374年)改属汝宁府;成化十一年(1476年)复属信阳州。
清属汝宁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