钠离子电池在储能和物流领域的应用加快落地,对电池的产量也将带来新的需求。目前,国内钠离子电池生产能力如何?未来市场空间有多大?

在安徽阜阳,全球首条钠离子电芯吉瓦时生产线已经投运,生产流程与锂离子电池相似,包括制浆、涂布、装配等多道工序。

据业内机构统计,当前钠离子电池储能成本还明显高于锂离子电池储能,储能锂离子电芯的均价在每瓦时0.32元,而钠离子电芯约为每瓦时0.5元以上。未来随着钠离子电池应用场景和产能的扩大,差距有望缩小。

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副秘书长 唐亮:钠离子电池的规模越来越大,它的价格成本可能会往下走。我们认为未来钠离子电池在成本上可以和锂离子电池形成一定的竞争优势。

在供给端,我国已建成和在建的钠离子电池产线规模估计10GWh左右,处在一个快速上升期。从市场来看,预计到2030年,如果按电动重卡领域钠离子电池渗透率10%测算,产值约为200亿元。

北京中科海钠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 李树军:电动重卡现有的磷酸铁锂电池,应该还有提升的空间。而钠离子电池在磷酸铁锂电池之外给了电动重卡场景一个新的选项,把钠离子动力电池产业规模拉起来,让钠离子电池的成本迅速降低。

记者了解到,锂离子电池与钠离子电池在资源储量上差异显著。锂资源地壳含量仅为0.006%,当前碳酸锂价格为8万元每吨,最高时曾接近60万元每吨,波动较大。而钠资源储量丰富,达到地壳含量的2.3%,广泛分布于海水和岩盐矿,碳酸钠价格仅为3000元每吨。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清洁能源实验室主任 胡勇胜:钠离子电池一旦规模化量产,其实对我国锂电产业的发展也起到平衡器的作用。它能找到一个价格可比性,锂电价格就不会像以前剧烈波动了。
责任编辑:赵羽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