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门豹,是战国时期魏国安邑(今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安邑)人,生卒年不详,基本活动时间是在魏文侯时期。
提起西门豹,大家最先想到的都是他在邺城当行政长官(邺令)时发生的一个脍炙人口的典故——西门豹巧施妙计,和群众一起破除“河伯娶亲”的迷信谣言,禁止巫风,惩治地方恶霸势力。这个故事很典型,在小学语文课文中有一篇文章《西门豹》讲述的就是这个典故。
九州配图:西门豹破除“河伯娶亲”谣言
西门豹因为这个典故被后世所熟知,但真正让他在青史留名的还不仅仅是因为这个,更多是因其治理邺城的时候所展现出来的超前理念和治理政绩。任职期间,他真正做到了藏富于民、藏兵于民、守信于民,后世史书如《韩非子》、《史记》、《论衡》、《战国策》、《淮南子》、《说苑》等书多有记载。
藏粮于民
太史公的《史记.滑稽列传》中这样写道:
西门豹即发民凿十二渠,引河水灌民田,田皆溉。当其时,民治渠少烦苦,不欲也。豹曰:“民可以乐成,不可与虑始。今父老子弟虽患苦我,然百岁后期令父老子孙思我言。”至今皆得水利,民人以给足富。
《论衡》卷二率性篇中这样记载:
魏之行田百亩,邺独二百,西门豹灌以漳水,成为膏腴,则亩收一钟。
由于邺城的农田原本非常之贫瘠,如上引文所讲,魏国的土地分配是每个成年劳力可以分得100亩的农田耕作,唯独只有邺城的百姓每个劳力可以分得200亩农田耕作,不是魏国对邺城百姓优待,而是因为邺城的田地实在是年年歉收的贫地,为了保证收成,每个劳力需要付出别的地方人民的两倍努力,百姓非常贫苦。
西门豹在成功破除了“河伯娶亲”的迷信巫风后,之前深受其害而流失他乡的百姓听闻后都陆续回到了邺城定居,人口渐兴。西门豹随即带领百姓兴修水利,连续挖掘了十二条灌溉水渠,将漳河之水引进渠内来灌溉百姓的农田。邺城百姓皆得水利,于是年年大丰收,没两年就开始家家户户都变得富足起来。
西门豹治邺,虞无积粟,府无储钱,库无甲兵,官无计会。——《淮南子》
邺城的官府粮仓里没有多余积蓄的粮食,府库钱银也非常有限,兵器库里甚至都没有充足的军需储备物资,甚至连一本像样的收支账簿都找不到。但是西门豹在邺城实行着轻傜轻赋的政策,真正做到了“藏富于民”。
九州配图
藏兵于民
《淮南子.人间训(上)》中记载:
人数言其过于文侯,文侯身行其县,果若人言。文侯曰:“翟磺任子治邺而大乱。子能道则可;不能,将加诛于子。”西门豹曰:“臣闻:王主富民,霸主富武。亡国富库。今王欲为霸王者也,臣故蓄积于民。君以为不然,臣请升城鼓之。甲兵粟米可立具也。”于是乃升城而鼓之。一鼓,民被甲括矢,操兵弩而出,再鼓,负辇粟而至。
西门豹治理邺郡不仅藏粮于民,更是最早发展了“耕战”的思想,人人皆兵,随时皆可战。将兵器全部散发于民众保管,不用专门供养军队节省了国家开支的同时,同样达到了升鼓则聚,令行禁止,随时可战的效果。
九州配图:耕战示意图
如前文所说,正因为西门豹在邺的治理实行轻傜轻赋的政策,导致“虞无积粟,府无储钱,库无甲兵,官无计会。”于是魏文候身边有些人就借故谗言说他治理邺城乱象丛生。文候就到邺城视察问责,让他解释清楚,解释不清就杀了他。西门豹说:“王者使百姓富裕,霸者使军队强盛,亡国之君使国库充盈。邺县官仓无粮,因为粮食积储在人民手中;府库无银,因为钱银都在百姓口袋中;武库无兵器物资,因为邺县人人皆兵,武器都在百姓手中。大王如果不相信,请让我登上城楼击鼓,看看邺县钱粮兵器如何?”西门豹登上城楼后,第一通鼓声之后,邺城百姓披盔带甲,手执兵器,迅速集合到城楼之下,队列齐整;第二通鼓声之后,另一批百姓用车装着粮草物资集合到城楼下广场之上。魏文候算是见识了,如此场景确实蔚为壮观,令人称奇不已,所听不过是谗言罢了。
守信于民
文侯曰:“罢之!”西门豹曰:“与民约信,非一日之积也,一举而欺之,后不可复用也。燕常侵魏八城,臣请北击之,以复侵地。”遂举兵击燕,复地而后反。——《淮南子》
在西门豹两通集合战鼓之下,城楼下聚集了黑压压的兵勇,作战物资也一应俱全。魏文候本想见到了也就罢了,就当成检阅一下部队,于是就对西门豹说:可以了,让大家散去吧。没成想,西门豹顺势请命:取信于百姓很难,和百姓之间达成目前这种互信的状态不是一日之功,今天既然已经将大家聚集起来,必是有战事,不能无故失信于百姓,否则必然感觉受到愚弄,下次很难再有今日的效果了。燕国经常骚扰魏国边境,还侵占了我魏国的八座城池,今天我就斗胆请命前去还击,夺回失去的城池。魏文候当即拍板同意,于是西门豹带来邺城百姓组成的军队浩浩汤汤开往魏燕边境,并打败了燕国守军,顺利夺回了被占领的八座城池。
周幽王为了搏得宠妃褒姒一笑,烽火戏诸侯导致最后西周覆灭的教训言犹在耳。历史虽然不是简单的在重复,但是确实一直在重复。个中道理其义自见,官与民之间的诚信与契约,必须要如守护水晶杯一样谨慎,容不得半点儿戏和马虎。
西方古罗马时代的历史学家塔西佗在其著作《塔西佗历史》中这么写道:
……外界对这两次的处决的反应很不好,而且一旦皇帝成了人们憎恨的对象,他做的好事和坏事就同样会引起人们对他的厌恶。
塔西佗在评价罗马皇帝尼禄时的话:“一旦皇帝成了人们憎恨的对象,他做的好事和坏事就同样会引起人们对他的厌恶。”之后被中国学者引申作为一种特定社会现象发生的风险的专有名词,即“塔西佗陷阱”。主要用以指当政府部门或某一组织失去公信力时,无论说真话还是假话,做好事还是坏事,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
九州配图:塔西佗陷阱
实际上公信力的丧失,其实就是政府与百姓相互间的诚信和契约精神遭到了严重破坏,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西门豹已经参透其中之微妙道理,公信力不可轻易践踏。这一点上,连后来的商鞅在秦国实行变法之初,为了取信于民确保耕战国策得以推行,采取了“徙木立信”一诺千金,其实不过是深谙西门豹之道罢了,说起来西门豹算得上是商鞅的老师。
九州配图:徙木立信
结语
故西门豹为邺令,名闻天下,泽流后世,无绝已时,几可谓非贤大夫哉!
后世史学家给西门豹的评价甚高,“名闻天下,泽流后世”西门豹当之无愧。当地人民为了纪念西门豹,为其建了祠、庙,香火流传不惜,直到被后世战火破坏。可想而知其在当时的影响力,西门豹的超前理念和变法实践经验,让魏国强势崛起,也为后世的变法家们引领了一条强国之路。
春秋战国时期,华夏人民之智慧在“百家争鸣”中达到了极高的境界,先贤们的不懈探索得来的智慧结晶哪怕是放在今日,读来也是让人终身受教,受益匪浅,闪耀着哲理和智慧之光芒,引领我们国家和社会朝着更光明的未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