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从汉服复兴到非遗焕新,从国货崛起至文化出海,“国潮”早已超越消费符号,成为文化自信与国家战略的深度共振。而今,当我们回望中华文明的根系,中医文化——这一凝聚千年智慧的生命科学,正以“国潮”之名,悄然浸润市井街巷,成为连接历史与现代、本土与世界的文化纽带。本栏目将探寻和挖掘街区里“有名”的中医师、中药师,感受新时代中医国潮。

YMG全媒体记者 张苹 摄影报道
春日的清晨,位于莱山区凤凰大街上的彤炜中医诊所还未开诊,诊室内,38岁的中医师石元哲正将泛黄的《金匮要略》轻轻合上,书页间密密麻麻的批注见证着这位青年中医与经典对话的岁月。八年前,这位手握中医硕士学位的年轻人怀揣着"老中医"情结创业时,绝想不到自己的小诊所会成为很多社区居民口中的"健康港湾"。
01
家里祖传的一张风湿方
石元哲回忆起自己如何与中医结缘时不免感叹。虽然家里没有人从事这方面工作,但自己奶奶的家族里却曾出现过多名赤脚大夫,也曾开过药房,因此在他很小的时候就记得自己家里有一张治疗风湿病的中药方,且一直流传至今。
“后来上学,考大学报志愿时,我就觉得如果能够成为一名医生挺好的。”石元哲说,在大多数人眼里医生这个职业比较“吃香”,但是在我上学那时中医还未受到过多重视,从事西医的年轻人比较多,“但是我还是喜欢研究中医,于是选择就读了滨州医学院的中医专业,后来又考研继续研究中医专业。”
在本科毕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石元哲曾在医院工作过,但最终还是决定自己开一家中医诊所。“中医知识需要不断积累,中医典籍需要不断重复研读,这样才能精益求精,很多老中医都是通过反复研读、反复实践从而成为切脉精准判断病症再对症下药的‘神医’的,相信我积年累月的努力也能逐渐成为那样的人。”石元哲说,目前,自己钻研中医学已经近20年,但学习仍在继续,“中医不是慢郎中,关键要读懂经典里的密码。”石元哲的家里收藏着十余本不同版本的《伤寒论》,每本都留有反复研读的痕迹。
02
改进创新传统经典药方
深耕经典的同时,石元哲还根据当下患者特点改进药方,这让他惊喜地发现,中医药对流感、痛风等急症的治疗也十分有效和迅速。去年冬季流感高发期,他运用经方化裁,帮助不少社区患者平稳度过重症流感期。
“在普遍的意识中,中药见效慢,所以很多急症患者多求助于西医。但是我发现,如果把脉时能够精准地判断出患者的病症及程度,再精准地配置中药剂量,其治疗急症的速度并非比西药慢。”石元哲说,去年他配方治疗流感,最多3天便让患者好转。而他原本主治风湿,但随着各类患者慕名而来,他接触的病症也越来越多,现代大鱼大肉的饮食习惯让很多人年纪轻轻便患上痛风,因此他便开始研究痛风疗法,将家里传下来的风湿方精心改进后,很多痛风患者病痛得以减轻,尤其一位患痛风30多年的老人使用该方2个疗程后,脚上的痛风石明显变小了。此外,他还运用中医术治疗了心脏病、长期乏力、高血压、糖尿病等多种患者,均有奇效。
“如果直接挪用传统药方,效果并不理想,要在传统药方上再根据当前患者特点进行研究改进,才能发挥中医学的魅力。”石元哲说,中医师要做的便是熟知经典,再随着时代变化,人们生活习惯不同,在经典的基础上加以创新,从而惠及更多患者,将中医文化精髓传承下去。
03
想做中医海洋里的一张帆
开诊所初期的艰难至今记忆犹新:很多人推门进来,看到他是一位年轻中医转头便走。石元哲说,“老中医”情结存在于很多人心里,就连他自己也相信只有随着日复一日地学习积累,医术才能越来越高超。
“古人留下的中药典籍蕴藏无限奥妙,中医学也像一片汪洋大海深不见底、阔不见边。”石元哲说,虽然学习了很多年,这几年也不断实践,对于一些疾病的治疗效果得到居民认可,大家口口相传中也吸引来很多慕名而来的患者,但距离自己心中最厉害的中医还有很多差距,“中医通过望闻问切来确定病症,很多时候,只要把大方向确定了基本都能够有效治疗,但是厉害的中医是能够一下子就精准地确定病症那个‘点’,再精准地拿捏药剂的成分和剂量,治疗病症也非常迅速,我希望以后自己能够达到那个程度。”
诊室窗台上的绿萝攀援生长,如同中医智慧在新时代的绵延。当被问及坚守的动力,石元哲轻抚案头《金匮要略》道:"每个时代都需要读懂经典的人,把祖先的智慧转化成新的治愈的力量。"这位身着白大褂的"年轻老中医",正用他的方式续写着杏林春暖的新篇章。
责编:张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