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的世纪之交,北京银行率先在中关村地区成立了中关村科技园区支行。此后的26年里,北京银行见证了“科技中国”的生根、发芽和长叶。北京银行与时俱进,始终以金融的视角关注着科技的发展创新。
2006年,北京银行开启文化金融之旅,将服务文化产业纳入全行发展战略。此后近20年里,北京银行打造多款文化金融服务专属产品,与北京市广电局、文旅局、电影局、文物局、体育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连续十四年支持北京国际电影节。
2021年,为进一步响应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政策号召,北京银行成立绿色金融专职团队,制定绿色金融行动计划,发布绿色金融服务品牌“绿融+”。
在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文化金融差异化发展中的长期沉淀,特别是近年来不断强化创新与实践,北京银行特色化发展的组织架构和产品体系日趋完善。“1+18+N”科技金融专营架构,“绿色金融+ESG”综合服务,“文旅e贷2.0”产品迭代……点滴汇聚,“特色银行”优势布局显著增强,让北京银行在2024年交出了一张优秀的“成绩单”:服务专精特新客户突破2万户、科技金融贷款增速40.52%;绿色金融贷款余额增幅43.11%,普惠金融贷款余额增速28.30%,文化金融贷款增幅32.39%……一系列亮眼数据的背后,是北京银行以战略引领,在差异化发展上的持续深耕。
“在千篇一律的世界里,独特性是稀缺资源。”正如北京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霍学文在年报致辞中所言,面对同质化竞争带来的冲击,北京银行主动升维突破,洞察人口结构变化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新趋势、新机遇,推动“存量博弈”转向“增量创造”,正努力成为一家不一样、有特色、想得起、记得住、用得上、受尊敬的银行。
“先行者”的科技金融路
2009年,北京银行正式设立第一家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专营支行;2011年,北京银行成立了中关村地区首批分行级金融机构;首批推出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模式,在业内率先实践“信贷工厂”,率先设立银行业首批“创客中心”,打造“投贷孵”一站式服务平台;2022年底,率先提出打造“专精特新第一行”战略;陆续与北京市经信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与工业和信息化部火炬中心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
2024年,乘着中国科技发展长风,北京银行的科技金融,逐渐走向枝繁叶茂。年报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北京银行服务专精特新客户已突破2万户,较年初增超6400户。发放专精特新贷款余额1068亿元,较年初增338亿元,提前一年实现“专精特新·千亿行动”目标。与两年前相比,服务户数扩大了2.5倍,贷款余额扩大了3.2倍。
据悉,目前北京银行已累计为5万家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提供超1.2万亿元信贷支持,服务北京市80%的创业板、71%的科创板、74%的北交所上市企业,覆盖73%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及55%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数据背后,是北京银行围绕差异化发展道路目标开展的系统性布局、全生态服务和数字化赋能。
在优化完善产品矩阵方面,北京银行以数字金融赋能专精特新金融服务质效提升,推出“领航AI贷”“科创e贷”“金粒e贷”“联创e贷”等创新信贷产品,为专精特新企业及专精特新潜力客群提供高效便捷的融资服务。在提升专营体系方面,北京银行构建“1+18+N”科技金融专营架构,进一步强化科技金融、专精特新业务在全行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打造前中后台高效协同的专业服务队伍。
始于金融,不止于金融。北京银行还持续加强与政府部门、资本市场、第三方服务机构的合作互动,为企业提供“股权+债权”“融资+融智”“金融+非金融”“企业+个人”的多维度、多品类、全生命周期的服务保障;搭建“产学研媒”互动交流平台,助力企业实现更大发展。
绿色的使命,文化的传承
以绿色金融推动ESG发展的“生态银行”和以文化金融服务文创企业的“文化银行”,也是北京银行结合国家政策导向和市场需求规划的两条差异化发展路径。在大力发展科技金融的同时,去年北京银行在绿色金融、文化领域也取得长足进展。
北京银行积极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战略机遇,围绕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创新绿色金融产品服务,推出“无废贷”“节水贷”“绿棕贷”等创新产品,提升绿色金融细分领域专业化、方案式服务能力。与北京绿色交易所签署深化绿色金融业务合作协议,与生态环境部固管中心、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北京绿色交易所、中环联合(北京)认证中心有限公司联合启动《“无废城市”建设产业指导目录》编制工作。
2024年,北京银行绿色金融贷款余额2103.5亿元,增幅达到43.11%。北京银行正全力推动ESG要素与业务发展紧密结合,使之成为核心竞争力之一。
霍学文介绍,北京银行在ESG领域取得显著成效,得益于完善的ESG治理架构。2024年,北京银行在董事办设立ESG管理室,协调推动ESG重点工作落地。整合全集团资源,围绕打造“ESG领先银行”目标部署20项重点工作,形成“一个银行、一张蓝图、一体推进”的ESG工作格局。在2024服贸会期间举办“银行业ESG高质量发展大会”,为构建ESG生态体系贡献力量。
未来北京银行将继续脚踏实地,将ESG理念、要求贯通经营管理全过程和各领域,朝着“ESG领先银行”加速迈进。一是将ESG融入北京银行企业战略、融入企业文化;二是加强ESG产品服务设计,为公司客户提供涵盖绿色投融资、碳资产管理在内的“绿色金融+ESG”综合服务,为零售客户提供ESG理财产品、个人碳账户等多元供给;三是明确ESG风险管理策略,探索搭建客户ESG评级体系,提升ESG风险防控能力。
在文化金融方面,年报数据显示,2024年末该行文化金融贷款余额1166.38亿元,较年初增长285.37亿元,增幅32.39%。北京银行的文化金融市场份额已连续多年位居北京地区首位。事实上,当文化以金融为翼,能释放更大的社会与经济价值。2024年,北京银行在升级特色服务体系,做强文化金融影响力方面成果尤为亮眼。
据了解,2024年,该行完善机制设计,出台“千帆计划”专项方案,已带动战略客户新增授信300亿元。年内在产品创新方面还完成了“文旅e贷2.0”线上产品迭代,发布“大视听金融助力计划”“剧影计划”“添翼计划”。在助力文化消费方面,北京银行还为中国内地影史票房冠军《哪吒之魔童闹海》出品方、制作方等近10家企业提供了金融服务,支持《唐探1900》《熊出没·重启未来》等春节档热映影片出品、宣发。
数字化转型积蓄发展势能
过去三年来,在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浪潮里,北京银行坚持以数字化转型统领“五大转型”,推动业务、技术、数据深度融合,数字化转型1.0阶段圆满收官,实现了技术能力全方位升级、业务模式全方位升级和组织形态全方位升级。
在业务模式全方位升级方面,霍学文介绍,当前“数智决策、场景获客、流量经营、体验至上、协同增效、生态链接、价值共创”等理念深度融入了北京银行人的血脉,形成了一系列数字化新打法、新战法、新方法。
当前,AI正在深刻重塑百行千业、重塑未来银行形态。作为银行业数字化转型的“排头兵”,北京银行提出打造“人工智能驱动的商业银行”,并进一步提出要“All in AI”。在北京银行2024年年度业绩发布会上,霍学文从三个方面介绍了北京银行推进AI与金融业务、工作流程深入融合的成果与进展。
一是构建“大模型+通用机器学习模型”一体双擎驱动的技术体系。该行自研百亿级参数“京智”大模型,打造AIB人工智能创新平台,为全行员工提供“实时在线、人人可用、简单好用”的AI工具箱,目前AIB平台已累计提供了19万次以上的知识检索和问答服务。
二是构建“AI+”场景应用体系,推动AI与办公、客服、资金交易、财富管理、风控等高价值场景的结合。通过不断迭代、进化,加速AI在关键领域积极赋能,同时让AI赋能的成果更加可感知、可量化,激发业务部门不断深化AI应用的热情。
三是构建多方参与的生态伙伴体系,坚持开放合作,与众多企业机构和高校共建联合创新实验室,共同探索“人工智能+金融”场景应用。
目前,AI驱动让北京银行在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在降低运营成果方面,例如,推出银行业首个线上智能化AI协呼服务,日均释放一线坐席0.5至1小时的工作时间,提高坐席工作效率10%以上。在提升效能方面,例如,推出“京信妙笔”智能报告工具等创新产品,实现会议纪要自动生成;将智能尽调、智能审批、智能分析报告、智能贷后监测等多种AI能力嵌入新风系统;一份尽调报告的完成时间可缩短至1天。在价值创造方面,例如,推出AI交易员“京行小金”,精准分析对手方需求,实时进行AI模型预测,同业存单询价量占同期总发行量的35%。
以创新为楫,以特色为帆,方能驶向金融新蓝海。从科技金融的破壁攻坚到文化金融的厚植沃土,从绿色金融的精准服务到数字转型的基因重构,2024年,北京银行用点滴发展与持续进步诠释着该行对差异化发展的思考与探索。
北京银行党委副书记、副行长(代为履行行长职责)戴炜表示,当前银行业面临越来越激烈的“同质化”竞争,如何不断适应外部环境和客户行为变化,并据此生成资产负债管理的个性化、结构性偏好,使商业银行呈现形式更多、差异性更大的发展模式,在市场中脱颖而出,是对经营发展提出的重要命题。
展望未来,北京银行将立足北京、发挥区域优势,协同实现高质量发展,继续打造“儿童友好型银行”“伴您一生的银行”“专精特新第一行”“成就人才梦想的银行”和“人工智能驱动的商业银行”。“北京银行将紧跟国家战略,凝心聚力、奋发进取,深入践行金融为民初心,不断强化数字化能力建设,逐步构建差异化竞争优势。”戴炜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