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古百业兴,先行在交通。
大河之畔,泉城济南。“铁陆空地水”全覆盖的交通网络纵横交织,一条条跃动的脉络为城市发展注入着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如今,济南的交通建设又将来到新阶段——4月1日,交通强国山东示范区建设济南推进会议召开,市委书记、市长、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市政协主席等市领导,以及山东省交通运输厅主要负责同志出席,以最高规格推动重点任务落地见效,为建设交通强国山东示范区作出济南贡献。
春潮涌动黄河畔,千帆竞发正当时。济南这座千年古城,正以交通为笔,在黄河滋养、泉水浸润的热土上挥毫泼墨,书写新时代的“通达答卷”。
通达四海,沟通世界
北接京津冀,南连长三角,如此“地利”赋予了济南衔接南北动能传导、联动陆海双向开放的使命担当。
2022年5月,交通运输部和山东省联合印发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山东示范区的实施意见,山东成为全国首个部省共建交通强国省域示范区。
作为山东省会城市,济南主动融入、积极服务交通强国山东示范区建设是应有之义。
畅通的交通也将加快济南“走出去”的步伐,为打造黄河流域对外开放门户提供有力支撑。
四通八达的航路是沟通世界的最快路径。

近年来,济南国际机场二期改扩建工程如火如荼,T2航站楼主楼工程桩基施工基本完成,东飞行区已全部完工并顺利完成竣工验收,信息楼、空管业务楼等项目顺利完成并正式启用。
今年,济南还将大力推进济南机场二期改扩建工程建设,加快推进西飞行区建设,争取T2航站楼、综合交通中心主体结构完工,继续高标准打造4F级机场。整个项目建成后将集空港、高铁、轨道交通、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等多种交通方式于一体,实现零距离换乘、无缝化衔接,成为“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大型区域航空枢纽,能够满足年旅客吞吐量55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52万吨保障需求,总机位由69个增加到211个,高峰小时容量、旅客中转率和通关便利化水平将大幅提升。
作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载体,中欧班列已成为连接亚欧大陆的“钢铁驼队”,为内陆城市融入全球产业链提供了新路径。
济南以建设中欧班列集结中心为核心,加速构建“陆海联动、东西互济”的国际物流大通道。2024济南中欧班列运行线路已覆盖23个国家48个城市,开行量已增至1029列。
未来,济南将加快完善济南国际陆港布局,积极推进董家铁路货运中心二期等重点项目建设,争创全国中欧班列集结中心示范工程,打造国际陆港货运枢纽集群,推动“四港三区”联动发展,充分发挥陆港枢纽辐射带动作用。
与此同时,小清河复航工程于2024年2月正式通航运营,济南港两港区全年累计完成货物吞吐量达31万吨、集装箱1670标箱,这条“黄金水道”也让济南这座内陆城市有了通江达海的能力。不久前,交通运输部批复“打造小清河河海直达新航线 创新经济高效河海联动集疏运新模式”交通强国试点任务。未来,随着小清河航运市场加快培育,更多企业将涌入小清河航运市场,促进内河航运健康有序发展。
立体打造,织密路网
此前,《济南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经国务院批复同意后印发。其中提到,济南市是山东省省会、黄河流域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同时济南在交通方面的前进方向也得到明确——加快培育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从“全国”到“国际”,济南的“路”正越来越密。
在济南“米字型”高铁网布局中,诸多关键线路已建成通车:东向双通道济青高铁与胶济客专、南北向的京沪高铁、西北向的石济客专以及东南向的济莱高铁均已投入运营。特别是西向的济郑高铁开通后,济南与郑州两座沿黄省会城市通行时间缩短至1.5小时,填补了济南西向大通道的空白,为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今年,济南将加快推进济滨、济枣高铁建设,同时积极向上争取,尽快将莱芜至临沂、德州至商河、滨州至淄博至莱芜3个项目纳入国家“十五五”铁路发展规划。
2024年,全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890公里,高速公路路网密度、六车道以上占比位居全省第一。今年,高速公路将加密扩容,进一步完善“二环一联十六射”高速公路网主骨架,提升高速公路网连接效能和通达水平。
黄河重大国家战略让济南从“大明湖时代”跃入“黄河时代”,将黄河天堑变通途才能真正拥河发展。
济南市黄河岸线长183公里,规划跨黄通道34处,已建成21处。其中,聊泰黄河公铁大桥、济南绕城高速公路二环线北环、济南黄河大桥新桥、黄河齐鲁大桥等4条跨黄通道均在去年相继建成通车。今年,继续推进黄岗路隧道、航天大道隧道、国道308黄河大桥、济泺路穿黄北延隧道等过黄河通道的建设。
服务升级,幸福增值
交通是城市发展的“筋骨动脉”,更是民生保障的“幸福纽带”。
济南的交通发展也在民生端散发着暖意。
秉承“出行即服务”的理念,济南大力推行“高铁不到站、飞机不落地,公交不收车”和“地铁送到站,公交送到家”。
2024年共开通优化线路55条,其中开通小巷公交13条,填补公交线网空白80.7公里,公交与地铁接驳线路达210条;完成41个轨道交通站点综合整治,新建非机动车停车区149处、非机动车停车位19704个,基本形成了“轨道+公交+慢行”三网融合的绿色交通体系;推动济南青岛高铁“公交化”运营实施,济南青岛间列车最短间隔2分钟一趟,大大提升了旅客快捷出行体验。

聚焦“优服务”,济南将继续优化出行服务品质,年内开通优化公交线路40条,其中新开小巷公交、街区约巴等线路15条,不断优化轨道沿线的公交线网布局,年内公交与轨道接驳线路达到240条。
针对治理交通拥堵,今年全市计划完成至少200个路口、路段及片区的优化改造,重点推进10个片区和30个重点路口。改造后,通行能力预计平均提升7%-11%。
同时,推动大宗货物“公转铁”“公转水”,大力发展多式联运,积极推进多式联运“一单制”试点,有效降低物流成本;做好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政策争取工作,全力推进政策落地;深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改革,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的交通运输市场。
未来已来,唯变不变。当跨黄通道终将天堑变通途,当立体交通网与城市发展脉动同频共振,当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的蓝图已然绘就,济南正以交通为经纬,编织出一幅通达四海、沟通世界的新时代“鹊华秋色图”。 (济南日报·爱济南记者:卢震)
来源:济南报业时政融媒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