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滁州黄玉才先生惠赠新著《西涧诗澜》。初看封面,便知《西涧诗澜》书名与韦应物的《滁州西涧》密切相关。封面左侧印着这首诗: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诗人描绘了滁州西涧清幽的景色,表现出闲适恬淡的心境和对生活的热爱。黄玉才先生将“西涧”两字融进书名,无疑是对古典诗词的一种致敬,同时也暗示了书中作品与古典诗词的深厚渊源。
在“西涧”之后加上“诗澜”两字,将诗联比作波澜壮阔的潮水,与“西涧”一诗意境的静谧清幽形成对比。“西涧”是静态的诗意源泉,“诗澜”则是动态的创作迸发,二者结合为动静交织的艺术画卷,寓意着作者的诗联创作如源自西涧的波澜,源源不断,且富有冲击力。

黄先生在西涧附近居住近三十年,斋号“西涧草堂”便是情感寄托的明证。西涧象征着他的生活经历与情感沉淀,那些岁月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都化作了诗联中的涓涓细流。“诗澜”象征着他在诗联创作领域的成就与影响力,封面书名之下那枚刻着“西涧”的小小红印,如同黄先生那颗炽热跳动的心,默默诉说着他对西涧深沉且浓烈的情感。
《西涧诗澜》是一部诗歌与楹联的合集,全书分为三个部分:上卷为诗歌,下卷是楹联,还有附录部分。上卷所收录的诗歌,皆为作者近些年来的心血结晶,多数已在《中华诗词》《中华辞赋》《当代诗词》《心潮诗词》等在诗词界颇具影响力的刊物上发表。下卷的楹联,大多亮相于《对联》《楹联博览》等杂志,其中超过30副楹联更是在国内获得佳绩,并且被镌刻悬挂于各大景区景点,成为一道道文化风景线。附录部分则是已发表的楹联研究文章,显现出作者在这方面的功力。
上卷诗歌题材广泛,涵盖了游山赏水、咏物言志、怀古伤今、思乡怀人等诸多方面,饱含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笔者在此撷取两首简析,以见作者的家国情怀。
内子生日相偕登山
烟岚欲把远山分,小径疏梅绽粉痕。
拦路风枝新蕾破,从春浅处看春深。
妻子生日,伉俪相偕登山,作者以细腻入微的笔触,勾勒出途中所见景致,营造出温馨且美好的氛围,抒发了对妻子的深厚情意,以及对生活的深刻感悟。
首句“烟岚欲把远山分”,诗人巧借山间缥缈的烟岚,勾勒出一幅朦胧悠远的画面,为全诗奠定了清幽的基调。次句“小径疏梅绽粉痕”,聚焦于登山小径,“疏梅”与“粉痕”相互映衬,展现出冬末春初之际,梅花淡雅绽放的绰约姿态,为这幅山间景致图增添了一抹灵动而娇俏的亮色。
“拦路风枝新蕾破”一句堪称妙笔,诗人运用拟人手法,将随风摇曳的梅枝赋予“拦路”这一俏皮的动作,而新蕾初破的景象,则是象征着新生的蓬勃力量与无限希望。尾句“从春浅处看春深”,笔锋一转,由景及情,借春景循序渐进的变化,深刻传达出生活中的我们应当用心去感知、挖掘美好的哲理。同时,此句也饱含着诗人对妻子长久相伴的珍视之情,以及对未来生活满溢的憧憬与期待。全诗情景交融,洋溢着生活的盎然情趣与浪漫温馨的情怀。
庚子滁河防汛值夜
炎天临大暑,梅雨未曾收。
白浪多争路,乌云几蹭头。
木桩勤垒土,手电细巡沟。
一夜人声沸,安澜向海流。
这首诗生动展现了庚子年滁河防汛值夜的紧张情形。开篇“炎天临大暑,梅雨未曾收”,点明正值大暑炎天,本应暑热难耐,可梅雨却缠绵未歇,为防汛工作增添了沉重压力。“白浪多争路,乌云几蹭头”运用拟人手法,将白浪赋予争路的动态,把乌云描绘得似要蹭到头顶,形象展现河水汹涌与天气恶劣。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作者全身心投入防汛工作,这背后是对家国深深的关切。“木桩勤垒土,手电细巡沟”通过“勤”与“细”,尽显防汛人员包括作者在内的负责与忙碌,他们不断加固堤坝,借着手电筒仔细巡查沟渠,不放过任何隐患,只为守护脚下这片土地,守护家国安宁。而“一夜人声沸,安澜向海流”描绘出防汛现场整夜人声鼎沸的忙碌,尾句表达出众人渴望滁河平静安澜、河水顺畅流向大海,也彰显了作者及防汛人员守护家园、心怀家国的坚定信念,在这场与洪水的较量中,作者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对家国的担当与热爱。
《西涧诗澜》下卷楹联部分内容丰富,风格多样,其中的皖东方言联、集句联、回文联个性鲜明,颇有特色,我们从书中选择三副分享给诸位。
半瓶醋;
一根筋。
“半瓶醋”在皖东方言乃至更广的语言环境中,是一个颇为生动形象的俗语。它用来形容那些对知识、技艺等一知半解,了解程度不深却又喜欢卖弄、自以为是的人。就如同半瓶醋在瓶中晃动,发出声响引人注意,但实际所蕴含的“干货”并不多。
“一根筋”同样是极具特色的方言表达,主要描述那些性格执拗、做事死板,不懂得灵活变通,认准一个方向或一种想法就坚持到底,甚至有些钻牛角尖的人。“筋”在人体中本就有坚韧、不易弯曲的特点,用“一根筋”来形容人,生动地将人的固执性格与筋的特性联系起来,使抽象的性格特点变得具体可感。
苏皖一家人,我们扬州这一带也有这种方言,所以读到此联倍感亲切。这副对联以幽默诙谐的方式将这两类人摆放一起,既带有一种对“半瓶醋”式浅薄之人的调侃与警示,也包含着对“一根筋”式固执之人的无奈与感慨,从侧面展现了社会生活的丰富多样性。
交尽美人名士;
惯看秋月春风。
这是一副颇具韵味的集句联,上联摘自清朝龚自珍《金缕曲·砠酉秋出都述怀有赋》,下联出自明代杨慎的《临江仙·廿一史弹词第三段说秦汉开场词》。上联秾丽如工笔重彩,凸显屈子“香草美人”的入世热忱;下联清雅似水墨写意,带着东坡“一蓑烟雨”的出世超然。
得月楼头楼月得;
停云岭上岭云停。
这副回文联上下相互呼应、相互映照,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让人在反复品味中感受到其中的妙趣。
上联将读者的目光引向“得月楼”,那里明月高悬,银光洒在楼台上,营造出一种宁静、清幽的氛围,这画楼似乎独占了月光的美好。下联将镜头切换到了停云岭,岭上白云缭绕,云儿仿佛被这山岭的美景所吸引,停留驻足,不愿离去。上下联绘制成一幅山水画卷,给人以空灵、缥缈的美感。
《西涧诗澜》是一部值得一读再读的佳作。它不仅展现了作者深厚的诗联功底和对生活的热爱,更让我们领略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走进《西涧诗澜》的世界,感受诗联之美,增添对古典文化和现代生活的热爱。
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