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天府融媒】

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一道美食,不仅能带来味蕾的享受,留下长长久久的记忆,更能展现一方水土的独特风情。开江羊肉格格,是舌尖上的美味珍馐,也是开江人乃至四川人“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饮食文化的生动写照。
“格格”,四川方言里的小蒸笼。在四川达州、重庆万州、湖北恩施等地,人们常将调好味的小条羊肉、小块排骨或小坨肥肠,装入巴掌大的水竹蒸笼里,蒸上十来分钟。揭开笼盖时,撒上香菜、香葱、花椒粉,顿时香气扑鼻,一道地道的小吃就大功告成了。
在达州开江,羊肉格格以其独有的风味,成为“格格”中的佼佼者。《新宁县志·清·同治八年》记载,这道美食的起源可追溯至西汉初年。相传汉舞阳侯樊哙驻守开江峨城山时,为改善将士伙食,命厨师把当地山羊肉切成细条,拌上野生花椒面,用白夹竹蒸笼蒸制。鲜美的味道、软糯细腻的口感,赢得将士们的交口称赞,羊肉格格由此流传开来。
到了清乾隆年间,这道在民间口口相传的美食,再添风雅。文人雅士们常来到小食店,点一笼羊肉格格,倒一壶小酒,一边细品美味,一边闲话风月。平淡岁月,因这一美味佳肴而多了一份生机,添了一份挂念。

开江羊肉格格 摄影/李大均
在开江这座川东小城,面条加格格是早餐的标配。雾气缭绕中,羊肉格格的香气与面条的热气交织升腾。晨练归来的老者、赶路的上班族、背着书包的孩子,都陆陆续续走进面馆,开启新的一天。
若是独自一人进面店,往往先点上一笼格格,一边吃格格,一边等面条,也有人将格格往面条碗里一倒,有滋有味地吃起来;若是三五好友相聚着来面店,老板则会主动给每一位顾客端上热气腾腾的羊肉格格,进餐者或在格格上撒上少许花椒面、辣椒面,或加上葱花、香菜,边吃边摆龙门阵边等面条;更有好酒的老饕,趁着人少时踱进面店,叫上一两个羊肉格格,舀来二两老白干,一边吃着羊肉抿着小酒,一边与邻座闲话家常,尽显悠然自得之态。
羊肉格格如此受到大众青睐,秘密全在小蒸笼上。巴掌大的蒸笼选用本地优质白夹竹、水竹精心编制,经阴干、微火烘烤、蒸煮晾干等工序,既保留了竹材的香甘甜,又让羊肉愈发鲜嫩。蒸笼里的羊肉,尽管不足一两,却大有讲究:要选用本地散养的六月龄土山羊,选择里脊部位的羊肉,肉质鲜嫩多汁。将其切成小条后,加入适量食盐、料酒、豆瓣、菜籽油、米粉、土蒜瓣、长岭老姜片等十余种调料,装入一个个小蒸笼后高高摞起,上锅蒸制十来分钟即可。
揭开笼盖的刹那,香气四溢。用筷尖轻轻夹住一小块放进嘴,还没来得及咀嚼,弥漫的香气已让人满口生津。新的一天,因了这一笼格格,心情变得格外舒爽。

开江羊肉格格 摄影/李大均
“七(吃)个格格,七(吃)碗面”,这句外地人对开江人的善意调侃,恰是开江人早餐生活的生动注脚。那小蒸笼里,承载的不仅是美食,更是一方水土的饮食智慧,让本地人心心念念,令外地游客回味无穷。
小巧玲珑的蒸笼里,藏着开江人对原汁原味的追求。选用本地土山羊肉、土大蒜粒、长岭生姜片,经恰到好处的火候蒸制,将小蒸笼里的美味密码展露无遗。这一刻,食客品尝的不仅是羊肉,更是一种生活的美好,一份由味蕾直达心灵的惬意与满足。
开江羊肉格格不曾登上大雅之堂,只在街头巷尾的面食店里静静等候。但正是这份质朴,让它成了开江人早餐的最佳陪伴。世间许多经典美食,往往都出自平凡,经过岁月的淬炼,最终化作令人难忘的味觉记忆,羊肉格格便是如此。
本期话题
四川藏在蒸笼里的美食还有哪些?评论区聊聊~
撰文/林佐成
编辑/郭书琼 梁庆 责编/谢梦 马艳琳 审核/姜明
本文来自【天府融媒】,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