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深交所官网显示,厦门渡远户外用品股份有限公司(渡远户外)撤回创业板IPO申请。作为2023年6月顺利过会的消费类企业代表之一,渡远户外的这一动作,引发了市场对于新型消费企业资本路径与长期发展预期的关注。
在行业景气度持续上行、企业本身具备技术实力和盈利基础的前提下,渡远户外仍有望在更适配的平台打开新的发展空间。透过这一变化,更能反映出当下资本市场对于“新质生产力”与科技创新的深度偏好,也为传统制造类企业提出了新的转型要求。
渡远户外主动撤回IPO申请 或系政策导向下阶段性调整
在当前IPO节奏收紧、审核政策调整的背景下,渡远户外主动撤回IPO申请,或为结合当前政策导向所作出的阶段性调整。
早在2023年下半年,消费类企业在A股市场的上市路径已显露趋紧趋势。据不完全统计,自2023年6月至2024年初,已有超过30家消费类企业撤回申报材料。
但渡远户外正是在这一背景下逆势过会的少数企业之一。
彼时,凭借其所处的户外休闲赛道及配套产业的“新型消费”特征,加之较强的技术含量与研发能力,获得了监管层的认可。然而,进入2024年,A股IPO审核趋势进一步从严。根据安永发布的《2024中国内地和香港IPO市场报告与展望》,截至2024年11月底,A股市场全年首发上市企业数量为95家,融资总额为618亿元,分别较去年同期下降70%和83%。
在上述趋势中,传统消费企业受到的影响尤为明显。到2025年第一季度,A股市场延续新的资本市场措施与政策令新股发行速度持续放缓。德勤中国资本市场服务部华南区上市业务合伙人马强辉表示,内地或将会继续贯彻2024年出台的监管安排,为2025年新股发行的方向和节奏定调。同时,国家对科技及创新行业的政策支持,也为来自相关领域的企业打开更多融资通道。
在当前上市标准持续抬升的背景下,渡远户外的此次撤回,更体现出企业对资本市场趋势变化的敏锐判断与理性应对。从中长期看,这一阶段性调整有助于公司结合自身发展节奏,进一步打磨业务质量、优化经营结构,为未来重新进入资本市场或探索其他资本路径奠定良好基础。
行业景气上行,主业长期成长基础稳固
招股书显示,渡远户外专注于房车游艇配套产品和水上休闲运动产品,产品覆盖小微型水泵、皮划艇、桨板、游艇马桶等核心品类。
据招股书显示,作为国内较早从事房车游艇配套业务的企业,渡远户外凭借核心技术优势,已打入全球主流房车与船艇制造商供应链体系,在多个细分市场占据领先地位。
根据海关数据推算,2022年渡远户外皮划艇出口量居全国第一,部分水泵产品在北美电商平台长期位列畅销榜。与此同时,渡远户外在房车游艇与水上运动两个赛道均形成稳定的技术优势与客户基础,具备良好的产业协同能力。
2020年至2022年,渡远户外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6.84%,归母净利润保持稳定,技术业务收入占比超八成,现金流状况良好。近年来,渡远户外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产品品类从水泵、皮划艇延展至桨板、船桨、游艇马桶等多个方向,逐步构建起横跨“房车+游艇+水上运动”的户外装备体系。
当前,户外休闲产业正处于政策加持与消费扩容的双重利好期。近年来,《户外运动产业发展规划(2022-2025年)》等文件密集出台,明确提出支持房车露营、游艇休闲等新型消费模式发展,叠加低空经济、文旅体融合等概念升温,行业景气度持续提升。
Allied Market Research数据显示,到2031年全球房车市场规模将达到1170亿美元,2022至2031年复合增速达7.6%;Technavio预计到2025年,全球皮划艇及配件市场将达到32亿美元。这些扩张中的产业领域,正是渡远户外深耕多年的方向。
2023年以来下游需求逐步恢复,户外消费渗透率持续提升,渡远户外近两年整体经营表现预期稳定。同时,房车旅行、冲浪划艇等休闲方式正加速进入大众生活,公司所处市场具备长期成长空间,主营业务有望在行业扩容中持续受益。
技术创新支撑转向可能,资本路径仍具想象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渡远户外作为细分行业龙头,拥有良好的科技研发能力和持续盈利基础,在当前资本市场强调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的大趋势下,若能进一步结合消费场景与技术突破方向发力,有望在更具灵活性与包容度的北交所或港股市场打开新空间。
近年来,资本市场对于科技创新的要求不断提高,“新质生产力”已成为IPO审核过程中的重要关键词。这一趋势其实并不局限于高科技行业,对传统制造类和新型消费类企业同样指明了发展方向。对于渡远户外这类以场景创新为核心、具备一定研发能力的企业而言,未来如能在产品智能化、功能集成、材料革新等方面持续推进,有望在资本通道上获得新的突破机会。
更重要的是,这种向科技化、智能化转型的过程,并非单纯为满足资本要求,而是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在消费升级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市场更倾向于支持具备技术含量的产品与服务。对于渡远户外而言,立足现有技术优势,结合自身业务实际,有选择性地加大科技投入,不仅有利于打开资本路径,也将为未来业务扩张和品牌升级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