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武陵山,处处有生机。
油菜花竞相绽放,游人合影留念,错落有致的民居与远山相映成趣;冰糖大蒜、糟辣椒加工厂里,不时传来机器轰鸣声……驱车行驶在武陵山腹地,贵州省思南县塘头镇青杠坝村一派生机勃勃的春日图景映入眼帘。
“过去有句老话叫‘有女不嫁青杠坝,红薯拌着酸菜下’,现在可不一样啦!”青杠坝村村委会办公室里,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冷朝刚向记者介绍说,“我们村去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突破2万元,近三年平均每年增加1000元。”
自2004年任村党支部书记以来,冷朝刚带领党支部,一手抓基层党组织建设,一手强村集体经济,探索了“三色走廊”模式——以组织凝聚力构建“红色走廊”、以产业增效益构建“金色走廊”、以文明树新风构建“绿色走廊”,不断激发乡村振兴动力。
“党组织强起来,全村党员干部和群众一起奋斗,发展才可持续。”冷朝刚说。目前,青杠坝村有945人,党员有35名,其中80%是村里的致富能手。
“村‘两委’班子每天下午开碰头会,每周开展一次党员集中学习,让党员干部时刻把准村里发展脉络。”村党支部副书记赵晓虎说。最近,大家讨论最多的就是村里100多亩水稻选种的问题,目前确定选择籼型常规水稻,适合海拔600米以下稻区种植。
今年59岁的苗族村民赵相勇既是党员又是致富能手,现在负责村里肉牛养殖场管理。之前,他经营砂石厂,可以带动部分村民就业。随着砂石厂规模减小,他将精力放到养殖上。
“原本我没有养殖经验,作为一名党员,在村党支部引领下,我带头示范,学习肉牛草料配比、常见病治疗、能繁母牛选育等技术,和大家一起闯致富路。”赵相勇说。目前养殖场存栏肉牛228头,带动5名村民就近务工。

乡村要振兴,产业打头阵。肉牛养殖场、冰糖大蒜加工厂、辣椒加工厂、抽纸加工厂……青杠坝村的产业长期稳定解决150人就业,将大约20%的劳动力留在了村里发展。
2023年,王玉豪大学毕业后,选择回到老家青杠坝村发展。他负责纸制品销售,逐步成为村里产业发展的骨干。2024年3月,王玉豪成为一名正式党员。“党支部引领,党员率先垂范,我们今年争取把纸产业产值在去年300万元基础上翻一番。”他说。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要培育文明乡风、淳朴民风。如何实现生态宜居?如何做到治理有效?
针对这些问题,青杠坝村组建一支6人宣讲队伍,由党员和群众组成,就政策法律、村规民约、人居环境、移风易俗等,每年开展至少12次宣讲。
“养猪养牛要圈养,生活垃圾要装箱,老人过世公墓安葬,解决纠纷综治来帮……通过这些土话、大白话,用拉家常的方式来宣讲,大家听了在理,效果也很好。”冷朝刚说。
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省文明村”……在青杠坝村村委会办公室一楼陈列室里,两面墙上挂满的各种荣誉牌匾,见证着村里党员干部团结为民的初心。(记者汪军、吴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