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产业保护”反成“产业绞杀”?滥施关税,特朗普可能步胡佛后尘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7 06:32:00    

【编者按】近日,美国政府逆世界潮流而动,对几乎所有贸易伙伴滥施关税,同时不断升级对华关税,引发全球高度关注。美国滥施关税的做法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带来生产成本上升、消费者信心下降、市场波动加剧等负面后果,对实体经济和金融体系构成双重压力,进一步加剧全球市场的脆弱性。上海社会科学院常务副院长干春晖研究员通过历史比较,指出当前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所产生的破坏性远超《斯姆特—霍利关税法》时期的物理性贸易壁垒。当技术标准与数据主权成为新战场,全球化的回旋空间正被急剧压缩,而破局之道在于多重维度的突破。以下是他在上海海关学院的演讲。

2025年,当美国总统特朗普挥舞着“对等关税”的大棒向全球贸易伙伴展开关税攻势时,保护主义的幽灵再次浮现。这不由令人联想到20世纪30年代美国出台的《斯姆特-霍利关税法》(也称《1930年关税法(Tariff Act of 1930)》)。当时的美国国会以“保卫本土产业”为口号,将平均关税提高到惊人的53.2%,引发了全世界贸易战的大火。近一个世纪后,在技术霸权和民粹主义的裹挟下,美国又有了类似的煽动言论,并以更复杂的形态重现于世。

历史镜像:从大萧条到特朗普时代的关税博弈

从《斯姆特-霍利关税法》到特朗普时代的关税武器化,保护主义政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展现出相当的破坏力。

1929年股市崩盘后,美国深陷产能过剩与失业潮的困境。当时的胡佛政府将《斯姆特—霍利关税法》包装为“拯救农业与工业的盾牌”,实则沦为利益集团的政治筹码:农业州推动2万种商品关税清单,在1929年至1931年间将农产品税率从57.8%提至91.8%,而钢铁业巨头借机将工业品关税率锁定于近55%。这种“立法分肥”的直接后果是贸易网络的系统性崩溃,意大利对美国汽车征收167%关税,法国按车重征税使美国雪佛兰车价格暴涨45%,1929年至1934年间全球贸易量缩水66%。更可怕的是,这一政策的地缘政治后果远超预期,成为国际关系紧张的重要导火索之一。这个法案最终迫使各国进入彼此隔绝的区域性集团:英国构建了“帝国特惠制”,德国加速“自给自足”建设,日本则以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为名发动资源掠夺战争。由此,进一步加剧了大萧条的深度,也为法西斯主义的崛起提供了经济温床。历史学者查尔斯·金德尔伯格尖锐地指出,该法案不是大萧条的起因,却是将其推向深渊的最后一双手。

当前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并非《斯姆特—霍利关税法》的简单翻版,它嵌套于技术冷战和数字霸权的规则武器化实验之中。早在2018年,美国对华2500亿美元商品加征了25%关税,表面上是为了平衡贸易逆差,实则反映出美国对中国在高技术领域快速崛起的战略警惕。如今,美国对华半导体管制已精确到14纳米以下制程设备,同时通过“外国直接产品规则”,其长臂管辖范围扩展到了第三国企业,全球芯片供应链出现巨大缺口。

地缘政治逻辑在政府决策中的地位更加凸显。特朗普政府以关税为杠杆,迫使盟友在数字税谈判、关键矿产供应等议题上选边站队。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与美版“友岸外包”标准的对抗,标志着贸易战已从商品关税蔓延至规则制定权的争夺。这种“制度性脱钩”的破坏性远超《斯姆特—霍利关税法》时期的物理性贸易壁垒,当技术标准与数据主权成为新战场,全球化的回旋空间正被急剧压缩。

经济贸易维度的影响:效率逻辑的坍塌与重构

从历史角度看,保护主义政策不仅未能解决问题,反而加剧了全球经济的动荡。而在当今背景下,其后果更加深远且复杂。全球贸易战不应该被看作是孤立的经济事件,其冲击波必然穿透商品流通领域,波及技术链和权力结构层面《斯姆特—霍利关税法》与当前特朗普关税政策的共性在于,二者皆以“保护”之名行“撕裂”之实,但其差异在于——前者仅造成物理性贸易断裂,后者则借助技术霸权与数字资本的力量,将世界拖入更具破坏性的解耦与脱钩的时代

首当其冲的是贸易壁垒的物理性冲击。当年《斯姆特—霍利关税法》实施后,美国钢铁进口量锐减,底特律汽车工业因零部件短缺大幅度裁员,胡佛政府寄望的“产业保护”反成“产业绞杀”。这种自我伤害的悖论在当代以更复杂形态重现:特朗普对华半导体禁令导致全球芯片供应链出现巨大缺口,更具颠覆性的是,技术脱钩引发全球创新体系被破坏,全球科技发展呈现出路径分化的趋势,原有跨国科研协同机制正面临制度性阻断,基础研究领域的网络外部性与知识溢出效应受到显著削弱。全球科技发展呈现分叉态势,基础研究领域的协同效应正被系统性破坏。

通胀螺旋与福利损失构成另一种经济效率损失。《斯姆特-霍利关税法》引发美国农产品批发价格指数大幅下跌,但消费者终端价格下降幅度较小,导致中间环节的利润空间扩大,削弱了消费者的购买力。当前贸易战中,关税对物价的扭曲更为复杂,其背后隐藏着物流重组、库存管理和合规成本等一系列额外负担。

大萧条时期,美国农业机械化率因关税导致的设备进口受阻而停滞多年;今天的美国试图通过《芯片与科学法案》重建半导体产业链,但截至2024年第四季度,其制造业增加值占比已跌破10%,反映出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相对地位有所削弱。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美国对中国及东南亚国家的光伏产品加征关税,可能使美国公用事业的太阳能项目成本增加约30%,与碳中和目标相悖,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经济策略表面上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实则正在破坏国际合作的基础。美国试图通过贸易保护主义来解决产业空心化难题,但很有可能反过来是加速与固化了它。

地缘政治维度的影响:权力秩序的裂变与重组

关税的工具化与制度化趋势正在催生新的地缘经济联盟,重构全球权力版图。20世纪30年代,英镑区、法郎区与日元集团的割据直接瓦解了金本位体系。当前贸易战中,美国以《通胀削减法案》构建新能源贸易圈,欧盟借碳边境税划定“气候俱乐部”。这种经济集团化联盟化的趋势在数字领域尤为显著,数据本地化立法可能在印度、巴西等新兴市场催生出数十个“数字主权孤岛”。

技术竞争就像一场赛跑,各国不得不选择不同的跑道,以求不落下:欧盟倾力发展量子计算以跨越硅基瓶颈,俄罗斯加速钍基熔盐堆研发以规避能源制裁。技术体系的分裂不仅对技术互操作性构成威胁,也可能削弱人类在气候危机等全球性议题上的共同行动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技术冷战正在从另一个维度分裂世界。

有意思的是,20世纪30年代美国滥用关税工具迫使英镑区加速解体,反而延缓了美元国际化进程。历史正在惊人复现,沙特石油交易启动多元货币结算,印度则在探索卢比锚定的一篮子商品本位。当SWIFT系统逐渐被去中心化金融协议渗透,华盛顿或许将发现,关税大棒挥向的正是支撑其霸权的金融基础设施

保护主义百年轮回的深层逻辑

保护主义的周期性复现绝非历史的偶然回响,而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内在矛盾的必然产物。从当年农业州议员推动关税立法的“寻租狂欢”,到当代硅谷巨头借国家安全之名构筑“数字铁幕”,利益集团的博弈始终是保护主义轮回的核心动力源。在《斯姆特-霍利关税法》立法期间,多个行业通过游说活动影响关税政策,而2023年美国半导体行业协会为游说对华芯片管制支出的经费为152.1万美元,资本对规则制定的渗透强度在两个时代呈现出惊人相似性。

制度性缺陷则为这种轮回提供了结构性温床。多边贸易体系自诞生之初便存在先天不足,WTO争端解决机制的上诉机构停摆已近5年,其受理案件量从2019年的17件骤降至2023年的3件。更具破坏性的是规则体系的“武器化”转向,美国《芯片与科学法案》将520亿美元补贴与“十年禁入中国市场”条款绑定,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覆盖钢铁、水泥等五大高耗能行业,这些“合规性壁垒”的杀伤半径远超传统关税战。当WTO非歧视原则被价值观贸易圈替代,全球贸易规则正在经历“合法性坍塌”。2020年以来新签区域贸易协定中,越来越多地包含数字贸易、劳工标准等WTO未覆盖条款,制度碎片化已经成为现实。

技术与产业变革则如同催化剂,重塑着保护主义的形态与烈度。数字技术虽能降低跨境交易成本,但数据本地化立法在数十个国家催生的“数字主权孤岛”,使全球数据流动合规成本三年内激增。绿色转型本应成为合作纽带,却异化为新型战场。更值得警惕的是,技术民族主义的闭环效应正在加剧技术标准分裂。

民粹政治为保护主义提供了社会动员的燃料。社交媒体时代,经济焦虑被算法放大为集体恐慌,研究显示,失业率的上升对美国选民的情绪和政治行为具有显著影响,往往超过GDP增长带来的积极感受。这种“受害者叙事”的病毒式传播,使得20世纪30年代“锈带”工人产生焚烧进口商品等极端行为。当政治精英将结构性矛盾转移为“他者威胁”,保护主义便从经济政策升格为身份政治符号。历史吊诡之处在于,这种民粹动员往往反噬其发起者,《斯姆特-霍利关税法》导致农业出口大幅度下降,特朗普关税政策及随之而来的贸易伙伴的报复,使美国消费者承担的成本大大超过企业的获益。随着关税战的延宕,各方损失将进一步显现。

资本过剩危机与技术代际革命的交织,最终将保护主义推入“莫比乌斯环”式的死循环。1929年过剩产能转化关税壁垒的逻辑,在当代演变为遏制新兴技术扩散的“专利高墙”,当今全球最大10家科技公司掌握着78%的5G必要专利,却通过交叉授权构筑排他性联盟。当资本在实体经济与金融投机间空转,保护主义便成为转嫁危机的安全阀,这种饮鸩止渴的博弈,使得历史总在技术革命与制度衰变的撕扯中寻找脆弱的新的均衡点。

未来秩序的重构:在裂变中寻找新均衡

当前的全球经济体系正经历着百年来最剧烈的规则重构。关税战促使企业重新构建供应链的地缘布局,越南超过中国,成为美国最大的纺织品出口国,墨西哥已经替代中国,成为美国最大的进口国。与此同时,往昔的经验也提醒我们,保护主义所引发的技术脱钩往往催生着新的创新路径,比如二战前对德国的关税大战推动了后者转向合成燃料。当前的技术封锁可能触发创新爆发,但代价是原有全球科研协作网络面临瓦解。

当然,制度性重构的机遇也可能潜藏在危机褶皱之中。金砖国家应急储备安排达到1000亿美元,标志着“全球南方”开始构建独立于IMF的危机缓冲机制;数字人民币跨境支付覆盖多国,在SWIFT系统之外开辟货币结算的替代通道。更具革命性的是东盟主导的“数字原产地规则”试验——通过区块链溯源技术,将区域价值链贡献度数字化认证,既规避了传统原产地规则的烦琐审查,又为中小企业参与区域贸易提供技术赋权。这种“数字多边主义”创新,正在动摇西方主导的规则制定霸权。

从表面上看,是关税战引发了当前国际格局的动荡,使全球化面临“至暗时刻”,但从历史纵深看,当市场扩张突破社会容忍边界,保护主义的反向运动便会如潮汐般规律性涌现。超越周期律的破局之道在于多重维度的突破在治理层面,推动WTO上诉机构改革与数字货币监管框架整合,构建“敏感领域安全例外”规则,平衡主权诉求与全球协作;在技术层面,建立开源架构的国际技术治理联盟,防止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颠覆性技术沦为地缘博弈工具;在发展层面,可以考虑将“一带一路”升级为数字发展公约,通过东数西算枢纽建设与算力租赁机制,实现数字红利的跨文明共享。

如果中国能够成功构建一种全新的全球化模式——既不同于传统的西方主导体系,也区别于简单的区域联盟,那么这或许会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里程碑。当美国在所谓的“对等关税”战中沉迷于“小院高墙”,中国正以海南自贸港的“跨境数据流动试验区”探索制度型开放新范式,用“钢铁驼队”的中欧班列重绘陆权贸易地图,借RCEP数字贸易规则制定重塑亚太经济秩序。这种兼具历史纵深与未来视野的战略布局,或许能为人类打破保护主义轮回魔咒提供关键锁钥——毕竟,全球化真正的敌人从来不是关税本身,而是固守零和思维的战略短视。

【思想者小传】

干春晖,上海社会科学院常务副院长、研究员,兼任中国工业经济学会副会长、上海市经济学会副会长。(作者照片由本人提供)

原标题:《思想者丨干春晖 :全球化真正的敌人从来不是关税本身,而是战略短视》

栏目主编:王珍 文字编辑:王珍 题图来源:上观题图 图片编辑:徐佳敏 编辑邮箱:shhgcsxh@163.com

来源:作者:干春晖

  • 相关文章
  • 我驻美使馆的这个开放日 别具中国风

    近日,中国驻美国大使馆与当地机构“使馆体验协会”联合举办“梨园拾萃”京剧主题开放日活动,吸引美各界人士150余人参加。 中国驻美国大使馆公使井泉在现场致辞中表示,中国京剧开放包容、绚丽多彩,体现了中国传统道德价值观,传承了中华民族精神。近百年前,京剧大师梅兰芳曾将京剧带上美国舞台,收获美国观众的喜爱

    2025-04-27 14:53:00
  • 首季中国经济观察丨外资眼中“确定性的绿洲”

    新华社北京4月26日电 题:外资眼中“确定性的绿洲”——首季中国经济一线调研报告之十新华社记者任军、有之炘当今世界,确定性日益成为稀缺资源。当前,中国以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对外开放为世界注入稳定性和确定性,继续成为外资企业投资兴业的一方沃土。商务部数据显示,3月中国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13.2%。与此

    2025-04-27 12:40:00
  • “产业保护”反成“产业绞杀”?滥施关税,特朗普可能步胡佛后尘

    【编者按】近日,美国政府逆世界潮流而动,对几乎所有贸易伙伴滥施关税,同时不断升级对华关税,引发全球高度关注。美国滥施关税的做法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带来生产成本上升、消费者信心下降、市场波动加剧等负面后果,对实体经济和金融体系构成双重压力,进一步加剧全球市场的脆弱性。上海社会科学院常务副院长干春晖研究

    2025-04-27 06:32:00
  • 民调显示多数美国人不认同特朗普迅速推动其政治议程的激进行为

    当地时间4月26日,美联社-NORC公共事务研究中心发布的一项最新民调显示,多数美国人并不认同特朗普迅速推动其政治议程的激进行为,即便在共和党内部,也并非所有人认为他专注于正确的施政重点。调查显示,认为特朗普“主要关注错误优先事项”的美国人,人数几乎是认为其“关注正确优先事项”人数的两倍。大多数美国

    2025-04-27 01:39:00
  • 白宫互怼后,特朗普与泽连斯基首度碰面!现场细节

    当地时间26日,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与美国总统特朗普在梵蒂冈进行了会晤。泽连斯基随后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了此次会晤的更多细节。泽连斯基称这次会晤 “很好”,并表示双方有时间一对一地讨论了诸多事宜,他希望此次交谈的内容都能有一个好的结果。泽连斯基强调,保护乌克兰人民的生命是重中之重,实现全面、无条件停火以及

    2025-04-26 21:1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