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闫峰峰 每经编辑:吴永久
近日,上市的新股表现亮眼,如泰禾股份和信凯科技在上市首日分别上涨290%和312.6%,均超出近一个月新股上市首日平均涨幅275%,而今日上市的信凯科技在盘中最大涨幅更是高达414.8%,而这两只新股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发行价较低。
而明日(4月16日),也将迎来一只发行价不高的主板新股肯特催化,其是催化剂行业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之一。肯特催化发行价为15元,估值和募资金额较低。那么,肯特催化明日上市会有怎样的表现?
相转移催化剂份额逐年提升,一季度净利润最高预增超50%
公开资料显示,肯特催化是一家主要从事季铵(鏻)化合物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
公司是国内相转移催化剂领域的主要供应商之一,占据较高市场份额。2020年~2022年,公司销售规模在国内相转移催化剂市场的市占率持续提升,分别为17.45%、19.34%、22.62%。
公司在分子筛模板剂领域已取得较高行业地位、为国内市场龙头,预期将通过募投项目的实施,进一步向分子筛领域延伸。分子筛具有催化活性好、选择性高、容易再生、安全环保等优势,其作为催化材料、吸附分离材料以及离子交换材料,在石油化工、煤化工、精细化工、冶金、建材、土壤修复与治理等领域有着较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从产品上来说,公司拥有季铵盐、季铵碱、季鏻盐、冠醚等四大系列产品。公司产品广泛应用于精细化工、分子筛、高分子材料、电池电解液、油田化学品等领域,积累了鲁西催化剂有限公司、中触媒、华海药业、万华化学、万润股份等在分子筛、医药、石油化工等领域客户,并进入了永太科技、新宙邦等电池电解质领域知名企业的供应链。
从行业方面来看,公司属于催化剂行业。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自2010年至2020 年,我国化工催化剂产量由15.2万吨增长至41.5万吨,年复合增长率为10.57%,消费量由17.4万吨增长至42.3万吨,年复合增长率为9.29%。
从业绩方面来看,公司2022~2024年分别实现营业收入50.99亿元、38.68亿元、42.14亿元,同比增长率分别为42.47%、-24.14%、8.93%;实现归母净利润6.49亿元、3.46亿元、2.61亿元,同比增长率分别为63.12%、-46.62%、-24.59%。根据公司管理层初步预测,公司2025年一季度的营业收入较上年同期增长0.63%至11.22%,归母净利润较上年同期增长37.69%至 52.57%。
从募投项目来看,根据《公司招股意向书》,公司本次计划公开发行不超过2260万股新股,共募集资金3.39亿元,这个募资金额在近一个月上市的新股中处于较低水平。公司募集资金扣除发行费用后,拟投入年产8860吨功能性催化新材料项目。据公司初步预测,项目总投资收益率为29.97%,税后财务内部收益率为24.04%。
估值优势明显,所在板块新股表现亮眼
可见,肯特催化有不少亮点。那么,其在上市首日会有怎样的表现呢?
首先,如果参考近一个月新股上市首日的表现,肯特催化在上市首日可能会有不俗的表现。
每经资本眼专栏记者统计发现,近一个月来,新股上市首日总体表现相当不错,近一个月A股上市的新股首日平均涨幅为275%,涨幅中位数为268%。而从肯特催化所在的主板来看,主板近一个月上市的新股平均涨幅为373%,涨幅中位数为304%。可以发现肯特催化所在的主板近一个月新股表现亮眼。
如果肯特催化在上市首日能够达到近一个月上市新股的平均涨幅或涨幅中位数,那么意味着其上市首日的涨幅重要参考区间是268%~373%。
其次,从估值的角度来看,肯特催化估值优势明显。新股雷达数据显示,肯特催化的发行时的动态市盈率为14.5倍。肯特催化的可比公司为扬帆新材、齐鲁华信、万润股份、格林达。截至4月14日,剔除市盈率为负和指标异常的公司后,可比公司平均动态市盈率为28倍。可以发现肯特催化估值优势明显。如果肯特催化的在上市首日的估值要达到可比公司估值的平均水平,意味着其要在上市首日上涨93%。
再次,从发行价来看,肯特催化的发行价为15元,这个价格在近一个月上市的新股中处于中等偏低水平。每经资本眼专栏记者统计发现,近一个月上市的新股中,发行价在15元附近的4只新股在上市首日平均涨幅为273%。
所以,考虑到肯特催化较低的发行价和其估值优势,加之其募资金额较小,肯特催化在上市首日达到近期新股的平均水平和涨幅中位数的较低者或不难,对应的涨幅为268%。
而综合其各项优势,其在上市首日达到近一个月主板上市的新股平均涨幅373%也是存在合理之处,所以其上市首日保守涨幅上限可以参考373%。同时,因为其募资金额较小,如果在上市首日出现炒作行情,不排除其有更大涨幅的可能。
综合以上分析,肯特催化上市首日的涨幅区间可以参考268%~373%,对应的参考价格区间则为55.2元~71元。
免责声明:本内容与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使用前请核实。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