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网讯(记者 彭锡)“我希望今后每年都能去一个地方旅行!”4月21日,65岁的张龙华(化名)在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专家团队的见证下,在自己的1岁“重生日”上许下愿望。这位曾因终末期慢阻肺濒临死亡的患者,通过肺移植手术重获新生。

2019年,张龙华被确诊为慢性阻塞性肺病。多年来,他无法脱离吸氧,严重时只能卧床休息,不能自己完成洗脸、梳头等日常活动。2024年1月,他的慢阻肺再次急性加重,必须24小时持续吸氧,同时还出现了气胸等慢阻肺的并发症。期间,他辗转了多家医院,均被诊断为慢阻肺终末期,普通的治疗方式已经效果有限,“当时基本已经绝望了,我都在考虑能不能将我其他有用的器官捐献出来,给别人带去生的希望。”张龙华回忆。最后,他决定到省一院寻求最后的救治机会。
省一院多学科团队通过肺功能、影像学等严格医学评估后,综合判断,张龙华的情况只有进行肺移植手术才能显著延长生存期并改善生活质量。
2024年4月21日,省一院胸外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重症医学科、药学部、麻醉手术科等多学科团队为张龙华成功实施肺移植手术。与传统术式不同,医疗团队通过精准手术使患者在术毕即拔除气管导管,全程未使用呼吸机或ECMO辅助。术后经个体化抗排异治疗及康复管理,患者体重增加9公斤,日常活动能力显著提升。
术后3—6个月是抗排异关键期。为了成功度过抗排异期,省一院采用国际先进的药物浓度监测技术,根据基因检测结果定制个性化用药方案,精准调整免疫抑制剂剂量,显著降低肝肾毒性等副作用。
此外,医院组建的移植术后团队还长期对患者开展个体化随访,在精准诊断与有效治疗下,他成功渡过了排异反应和条件致病菌感染的难关,康复情况越来越好。
“以前上楼梯,走两步就走不动了,从一楼到二楼都要停下来休息5次。现在我可以一口气爬到5楼,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今年的4月21日,省一院院长侯建红带领救治他的专家团队,到张龙华家中,为他庆祝1周年“重生日”。张龙华一边展示与老伴新拍的婚纱照一边表示,家中闲置的制氧机见证了他的重生历程。

记者了解到,作为云南省唯一具备肺移植资质的医疗机构,省一院已建立从筛查、移植到康复的全流程服务体系。目前,该院实施了2例无呼吸机依赖肺移植均获成功。作为云南省唯一具备肺移植资质的医疗单位,省一院现已能够提供筛查、移植到康复的全流程“一站式”医疗服务,力争以更高成功率、更精细的术后管理,为更多患者提供“重生”希望。
目前,张龙华正筹划实现“每年一次旅行”的愿望,用新生之肺丈量生命宽度。他的康复案例也为众多终末期肺病患者点燃了希望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