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是蔡和森同志诞辰130周年,双峰剧院座无虚席,热闹非凡。由葛军、谭剑川、陈浪编剧,双峰九峰演艺有限公司创排演出的花鼓小戏《信仰》在蔡和森红色精品思政课上亮相。该剧以蔡和森赴法国学习的故事为蓝本,将革命历史与现代花鼓戏相结合,为观众呈现了一部兼具思想性与艺术性的佳作。通过演员生动的舞台艺术呈现,让观众深刻感受到了革命先驱的信仰力量和崇高精神!

蔡和森(刘强扮演)从双峰走出来的革命先驱,第一次提出“明目张胆正式成立一个中国共产党”,宛如在黑暗中

点亮了一盏明灯,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作为剧中的核心人物,其形象被塑造得饱满而立体,将蔡和森赴法国学习时的那种热血与探索,坚定与无畏,展现得恰到好处。其充满激情的唱腔和富有感染力的肢体语言,让观众深刻感受到蔡和森对信仰的执着与热爱。剧中蔡和森并非单一的“革命英雄”形象,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情感丰富的人。他怀揣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切忧虑,积极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通过细腻的表演和人物之间的情感交流,将这种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在舞台上表现得淋漓尽致。特别是面对里昂中法大学被改成了官商子弟学校及学生被打时,蔡和森慷慨激昂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并和向警予(孙敏霞扮演)蔡畅(彭琼扮演)一起,号召同学们要与此等不公平的待遇斗争到底!大家迈着铿锵有力的步伐,一边高喊着“争回里大,誓不罢休”的口号,一边散发着传单。那一刻,舞台上下,戏里戏外融为一体,信仰如同燃烧的熊熊火焰,照亮了整个剧场。观众掌声雷动,仿佛也被带回到了那个充满激情与理想的年代!
值得一提的是,剧中其他人物也各具特色。如蔡和森的母亲葛健豪(彭湄扮演),她是一位深明大义、支持儿子革命事业的伟大母亲。虽然戏份不多,但举手投足间彰显了母爱的温柔和坚定,让观众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与深沉。而孙敏霞扮演的向警予则通过对人物的理解找到了英雄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尤其是个人演唱部分,如“你看那长沙城头湘江浪,岳麓书院传绝响。蔡锷讨袁第一枪,原是三湘弟子笔杆子强。东村娃,西寨郎,青布书包肩上扛,识得民生知兴亡,方是中华铁脊梁!”这段唱拿捏准确,表演大方得体,

很好地诠释了人物在情境中所规定的行动和任务,给观众留下了能唱能演的艺术审美。值得点赞的还有,这个作品把笔触伸入到蔡和森和向警予赴法国求学这段特定历史的社会环境中,诠释了他们的奉献及通过他们对当时社会、家庭所带来的觉醒,展现了英雄及英雄的群体为挽救苦难深重的中国抗争的心路史,不仅激活了蕴藏在中国文化土壤中的战斗精神,还歌颂了英雄和英雄的中国青年坚韧,顽强的爱国意志和“胸怀大义”,“为天下计”的崇高信仰!
音乐创作与设计(刘映东)在该剧中凸显了独特的艺术魅力。既保留了传统花鼓戏的韵味,又巧妙地融入了现代音乐元素,使该剧更具时代感和感染力。从开幕曲,人物唱段、再到尾声,时而高亢激昂,时而低沉婉转,生动地展现了蔡和森和向警予在该剧中起承转合所不同情境下的情感变化。尤其在开幕与尾声的创作中,作曲多次以夜继日,苦心雕琢,最终赋予了该剧灵魂,为该剧插上了音乐的翅膀。
以花鼓之韵,唱响蔡和森的信仰之歌。该剧通过老百姓喜闻乐见,雅俗共赏的花鼓戏载体,把编剧的文本特色、富于感染性的描写力量、风格、思想、美感及对英雄的崇拜很好地调动了起来。这不仅是一堂具有深远意义的思政铸魂课,更是广大干部拒绝躺平,树立正确价值观,培养高尚品德和坚定理想信仰的精神引领。

团长胡卫峰由衷地说:“我们团很久没这样认真排过戏了,这对我们全体演职员来讲,是一次难得的思想洗礼,过去的双峰文工团在湖南省专业艺术院团阵容里是有目共睹的,那时的文工团出人出戏,走到哪,火到哪!真希望全体演职员工,借此次创排《信仰》为契机,拧成一股绳,以梦想为指南,实干为引擎,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双峰的戏剧文艺事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供稿人:高世逢 胡卫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