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开局,消费电子品、家用电器的出口继续保持韧性。
据海关总署广东分署统计,一季度,广东外贸出口保持稳步增长,外贸进出口总额较去年同期增长4.2%,机电产品出口持续保持较好表现,一季度增长6.6%,占广东出口总值的67.5%。其中,电脑及其零部件、家用电器等主要出口商品分别增长19.6%和6.4%。
这些年,“东莞塞车、全球缺货”“华强北打个喷嚏,全球电子市场都要抖一抖”的说法在业内流传。如果把时间的指针拨回到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风扇、冰箱、彩电等家电的出口,和其后手机、MP3等电子产品的出口,分别构成了沿海大省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两波浪潮。在这期间,中国成长出一批家电、消费电子行业的龙头,也建立起全球其他地方都难以比拟的产业链优势。
如今,随着消费电子、家电这些科技耐用品的出海走过近三十个年头,它们的国际化之路走到了哪个阶段?美国关税政策的不确定性会给出海带来什么风浪?
近日,捷孚凯市场咨询(GfK)中国科技事业群总经理白帆、中国家电及零售服务事业部总经理何忠清接受了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的专访。他们谈到,不少国产科技耐用品企业已经基本完成了全球化布局,海外业务已然撑起企业总营收的半壁江山。年初,白帆和何忠清都对今年全球科技耐用品的市场预期相对乐观,但近期的关税风波把供应链、市场需求都推向了高度不确定性,前景再被迷雾笼罩。不过,在他们看来,坚守技术创新仍是企业可以把握的最大机遇。
GfK是全球最大的市场调研公司之一,拥有90余年的发展历史,专注于耐用消费品调查、消费者调查、媒体调查及医疗市场调查等。
从白牌代工到自有品牌出海
《21世纪》:消费电子品、家电属于较早的一批出海玩家,据你们的观察,这些科技耐用品企业的出海大致经历了什么样的历程?现在处于什么阶段?
何忠清:我先说自己研究的家电领域,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中国家电企业就出现了外贸出口业务,当时更多是以代工贴牌的形式出口的,进入2000年之后一些品牌开始试水以自有品牌出口,2010年之后自主品牌的出海成为主流。近几年,海尔、美的、海信等很多龙头家电企业,已经进入全球布局、全球研发的阶段,海外业务普遍能占到企业总营收的40%以上,出海已经成为了家电行业的新引擎。
值得一提的是,在扫地机器人、洗地机等清洁电器的赛道,中国品牌在全球的市占率甚至能达到60%以上。中国企业将激光雷达、SLAM等原用于自动驾驶的技术应用于扫地机器人,国产技术的领先优势比较明显,所以不仅占有率高,还具备溢价能力,难能可贵地在家电高端市场实现突围。
白帆:消费电子品的出海轨迹也比较相似,2010年以前,很多厂商是通过为国际品牌做代工的形式出口的,在2010年后随着厂商品牌实力的增强,于是转向使用自有品牌覆盖海外市场,加上互联网的发展,跨境电商就是当时出海的主要渠道。现在,我们看到国产品牌做到了一定的规模以后,也会到当地市场的线下发展了,比如小米在欧洲有比较庞大的线下布局,门店数量不断增长,线下渠道的铺开其实为整个企业的出海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帮助。
《21世纪》:现在科技耐用品的出海呈现出什么样的布局?哪些地区是出海的热门目的地?
何忠清:如果看国内头部家电企业,基本上在全球各个大区都有布局,比如海尔在俄罗斯、巴基斯坦、印度、埃及、墨西哥马上要建成工厂,在北美收购了美国通用电气(GE),在新西兰收购了斐雪派克,在欧洲收购了Candy等品牌。像海尔这样的国产头部家电巨头,事实上已经基本成为了一个全球品牌,从供应链、产品研发到营销渠道完成全球化布局。
白帆:在消费电子领域,很多品类仍被美国、日本、韩国品牌所垄断,国产品牌出海集中在手机、影像、配件等产品。如果主要看手机出海,北美市场受制于地缘政治问题,对中国手机品牌已经基本关闭,所以国产手机出海的主战场已转移至亚太地区与欧洲。
现在,小米在欧洲基本上已经站稳了脚,早年华为手机退出欧洲市场后,小米比较迅速地接住了华为退出后的市场空白,现在也在往高端市场发展。而荣耀现在则正处于国际化起步阶段,OPPO、vivo的海外营收占比已接近甚至超过50%。目前东南亚和印度是其重点市场,这些地区人口密集,庞大的人口基数决定了市场规模足够广阔,同时消费能力也和OPPO、vivo现有的产品线比较匹配,所以这两大国产手机厂商在东南亚和印度的市场覆盖都比较完整。
关税冲击几何?
《21世纪》:近两年,全球科技耐用品的市场表现如何?预计2025年的市场行情会有什么样的走向?
白帆:我们在全球都有市场监测的网络,从我们统计的营业额数据来看,2024年全球科技耐用品市场(除北美以外)增长了约1.2个百分点,反映出轻度复苏的趋势。我们年初时的预测比较积极,因为中国是全球消费电子市场里很大的板块,今年继续实施大力度的“以旧换新”政策有望积极带动内需,中国需求回暖也会拉动全球市场的增长。但是,目前面临美国政府关税政策滥施,2025年市场走势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
《21世纪》:关税的不确定性将会如何冲击科技耐用品的出海?
白帆:中国的3C产品里,目前能够进入或覆盖北美市场的多为配件类产品,例如手机配件、摄像头等品类,因此对美敞口大的企业将会受到更明显的冲击。比如安克是全球配件领域的头部企业,北美市场接近其营收的一半,由于当前的关税问题,安克需要不断调整业务。不过,中国通讯企业的主要市场集中在欧洲及亚太地区,北美市场的业务布局相对较少,受关税影响更明显的反而是苹果这些在华设厂的美国企业。
何忠清:我们也对美国的关税影响做过跟踪观察,在2018年到2024年间,美国对华关税经历了几次调整,在此期间中国清洁电器对美出口下降了45%,反映出关税对家电出口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
但是我刚刚也提到,很多家电企业已经是全球布局,前两年我走访很多家电企业,不少创始人和高管都表示他们已在东南亚、南美、俄罗斯、中东甚至欧洲设立工厂,还有一些国产品牌通过收并购来布局出海。比如海尔收购了GE的家电业务,直接利用GE在北美的研发、产线和渠道,在北美完成了本地化转型。总的来说,海外设厂、跨国收并购,或许可以帮助家电企业对冲美国关税的影响。
出海既要“向北看”更要“向南看”
《21世纪》:面对特朗普政府的滥施关税,中国企业是否应该把目光转到美国市场以外的市场?你们比较看好哪里的机会?
白帆:美国确实是最大的一个单体市场,以前企业可能把精力集中在北美,都能够有一个比较好的收益,但是美国一旦大幅加税,中国企业对美出口产品很容易丧失价格竞争力。世界还是比较大的,过去可能我们还没有很好地覆盖到其他的市场,现在如欧洲、东南亚等北美之外的市场都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至于哪个市场更好,不同厂商需要根据他们的行业、产品定位、出海阶段来确定,不能一概而论,但是对于那些原本高度依托北美市场的品牌方,现在美国贸易政策有着高度不确定性,今年的重点肯定要放在西欧、日韩这些消费能力相对接近的发达市场了。
何忠清:结合全球贸易格局的调整,我们经常说中国企业出海既要“向北看”更要“向南看”,“向北看”就是欧洲市场中的西欧和东欧还有进一步挖掘的机会,“向南看”就是要关注发展中国家。我们的市场监测数据显示,亚洲新兴市场、拉美、非洲的市场基数相对比较低,但是增长率是非常高的。当然,每个家电企业的发力重点可能不一样,比如今年拉美成为了不少企业高管出海考察的热门目的地,而去年海尔在埃及落成的生态园,就是瞄准了西亚和北非市场。
《21世纪》:整个消费电子行业可能会如何被AI重塑?
白帆:这两年AI手机、AI PC的热度很高,还有我也比较看好AI穿戴设备,我认为AI对消费电子最大的价值就是提升工作效率,比如手机或电脑植入端侧AI,相当于给用户配置了一位智能助手,提醒你开会、出差,还有替代你完成一些重复性的工作,内核都是帮助用户完成更高效的产出。
但是我们也知道,Deepseek出来之后,很多电脑厂商已经把Deepseek部署到新出厂的设备当中了,这也意味着消费电子在AI领域还很难形成明显的壁垒,部分厂商即使能实现阶段性的领先,但其他厂商也会很快复制,拉平竞争优势。所以我觉得引发质变的东西可能更多在生态层面,比如鸿蒙、IOS、安卓系统的开发需要和上游的硬件做适配,未来哪些厂商的软硬件适配性更好、界面更友好、用户体验更好,中间的差异性就会体现出来。
这一两年,消费者虽然都经历了AI概念的普及,但是用户能不能清晰可感地使用AI、明确如何使用它来解决哪些痛点,甚至愿意为AI支付额外的成本,都是各大厂商正在努力摸索的方向。所以,我觉得最终的破局还是在于AI要找到一个让消费者普遍认可的价值点,如杀手级应用、技术遥遥领先的硬件等。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