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上午,2025年疫苗与健康大会举行,国家卫健委副主任、国家疾控局局长沈洪兵在发言中分享了对未来国家免疫规划调整模式的展望和设想。

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国家疾控局局长沈洪兵作主旨报告。图据中华预防医学会
沈洪兵称,未来的一个方向是动态调整优化国家免疫规划策略,按照统筹规划、动态调整、分步实施的原则优化。“我们准备做一个五年规划,”他称,未来目标是,逐步缩小国内免疫规划与国际差距,逐步纳入需要纳入的疫苗。
沈洪兵展示的PPT显示,WHO推荐所有国家纳入免疫规划10种疫苗,中国有四种未纳入(Hib、PCV、HPV、轮状病毒疫苗)。
沈洪兵解释,调整免疫规划影响因素众多,包括疾病防控需求、疾病负担、疫苗特性、经济学效益、接种条件,群众需求、财政筹资能力、与现有规划体系衔接等。未来动态调整国家免疫规划的研究方向包括:
一是新增疫苗的种类。国际普遍共识的、疾病负担重、成本效益高、疫苗产能满足需求、财政可负担的,要尽快增加进来。
二是优化现有疫苗免疫程序。根据流行特点、防控目标变化、疫苗特性等进行优化。
三是探索疫苗退出程序。不属于全人群普遍接种的疫苗,现有疫苗不适应疾病防控需要等情况,也要考虑疫苗退出,或改为储备疫苗。他提到,国家疾控局在和财政部研讨时,收到了思考退出程序的相关建议。
沈洪兵说,1974年,世界卫生大会建议各国扩大免疫规划。国家免疫规划的实质是,确保所有施种对象享有公平的接种机会保障健康。根据疾病流行特征和疾病负担,疫苗可及性和可负担性,确定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种类和目标人群。实施50年来,挽救了全球1.54亿人的生命。
来源:南方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