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东财经大学、暨南大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在广州举办了“第十一届高校大学语文/写作与通识教育会议(2025)”,共同探讨新时代大学语文/写作与通识教育高质量课程和教材建设等问题。开幕式由广财人文与传播学院/网络传播学院/出版学院副院长张琼教授主持。
广财党委常委、副书记刘祖华表示,在人工智能的浪潮中,我们更应珍视传统学科的不朽价值。大学语文、写作与通识教育等课程,不仅承载着文化传承的历史使命,更是培养创新思维、人文素养和跨学科能力的重要摇篮。
暨大汉语方言中心原主任甘于恩教授代暨大原党委书记、副校长蒋述卓教授致辞,从大学语文与文化传承的角度切入,指出当下需要探讨的三个问题:在人工智能时代如何坚守语文教育的内核,在课程思政背景下如何实现文化浸润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在新文科建设中如何建构跨文化阐释体系。基于“让语文回归文化本源”的理念,暨大团队编写了《大学语文》(中华文化版),打破传统文选式结构,以中华文化构建教材体系。
高等教育出版社上海出版事业部副主任刘自挥认为,原创性教材要善于融通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外哲学社会科学这三方面资源。

主旨报告中,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中山大学金永兵教授强调,要通过大量人类写作与AI写作的对比实验,找出人类智慧不可被替代的部分,让技术更贴近人文温度。
“AI文学”是否文学?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写作学会会长、武汉大学文学院方长安教授认为,AI创作是模仿人类的文学文本,依赖大量文学文本数据和算法,是训练出来的。“其模仿不是对实际生活和人的心理活动的模仿,与真实的生活、人类情感脱节,所以不属于既有文学范畴。”
上午的专家主旨报告由广东省写作学会会长、暨南大学文学院胡伟教授主持。他提到,要利用“写作+”为各行各业赋能,“写作+”的本质是写作+人民、写作+社会、写作+产业。“我们要拥抱人工智能,鼓励学生合理利用好AI进行写作。写作课堂上布置作业要让学生有话可说,例如写有自己独特经历和真情实感的人生小传,避免单纯用人工智能进行抄袭。”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苏仲乐教授介绍,《大学语文》编写要注重课程思政的深度嵌入、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有机统一、全球视野的养成、教材与在线开放课程结合。
吉林大学文学院韩建立教授分享说,《大学语文》教材编写时不宜过分强调选文的范例性功能,忽视大学语文教育在人文素养培育、思维训练和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多元价值。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张生教授表示,作家可借助自己的形式能力、把握小说的形式来超越各种创作限制。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系主任王嘉军教授指出,在人工智能时代,重视以人为本,教会学生体会文学、感悟人生、理解人性更为重要,而通过共情找到经典作品与自身的联结是走近经典的重要方式。
中国教育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资深主管李云龙编审认为,大学语文课可利用AI提供知识体系或者学科框架,但要警惕AI依赖存在的教学困境。
四川美术学院通识学院田源副教授指出在人文学科内部,通识教育应是与美育浸润的双向奔赴。
广东省写作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广财中文系主任许峰针对如何在高校中实现传统资源的现代转化的问题,以《黑神话》为例,从三元素重构——叙事主题的革命、四步法颠覆——叙事动力的革新、符号体系转译——文化隐喻的革新三方面作出了解答。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吴俊教授作总结发言。他认为,教材建设需根植于课堂,从课堂经验中来再回到课堂中去。
文丨记者 陈亮图丨活动方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