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心理咨询室里,我见过太多为孩子焦虑的家长。他们皱着眉头,大倒苦水:“我家那小家伙,写作业就像‘磨洋工’,一会儿摆弄橡皮,一会儿又要喝水,屁股压根儿坐不住!”“我家孩子情绪跟六月天似的,说变就变,稍微有点不如意就大发雷霆,对学习更是提不起劲儿,这可咋整?”这些问题看似各不相同,实则背后有个共同的“元凶”——运动和劳动的严重缺失。
从心理学专业角度来讲,运动对孩子大脑发育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咱们都知道,大脑就像一台无比精密复杂的“超级计算机”,而运动则像是给这台计算机全方位升级,无论是硬件性能还是软件配置。当孩子们在操场上尽情奔跑、欢跃、攀爬时,身体会分泌一种叫多巴胺的神经递质。这多巴胺可太神奇了,堪称大脑里的“快乐精灵”,不仅能让孩子瞬间心情大好,仿佛头顶都飘着五彩泡泡,还能显著提升他们的注意力和专注力。你瞧,一个刚在运动场上酣畅淋漓挥洒汗水的孩子,满心欢喜地回到书桌前,大脑里的“快乐精灵”还在活跃蹦跶呢,自然更容易全神贯注地投入学习。
反观那些运动量严重不足的孩子,大脑接收不到充足的多巴胺刺激,就好比电脑没了关键的“性能优化程序”,注意力根本没法集中,学习的时候自然就容易走神、拖拉。而且,运动对锻炼孩子的前庭觉和本体觉效果显著。前庭觉关乎我们的平衡感和空间感知,本体觉则让我们时刻清楚身体各部位的位置和动作。这两种感觉协调发展得好,孩子对身体的控制能力就更强,动作也更协调、精准。可要是孩子缺乏运动,这两种感觉发育滞后,在学习和日常生活里就容易显得笨手笨脚,自信心也会大打折扣,不良情绪便接踵而至。
劳动对于孩子的心理成长,同样意义重大。在劳动过程中,孩子能真切感受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就拿孩子帮忙打扫房间来说,原本乱糟糟的房间,在自己一番努力后变得窗明几净,那一瞬间,孩子内心满是成就感,仿佛自己是拯救世界的超级英雄。这种成就感会慢慢转化为强大的自信心,让孩子坚信自己有本事把事情做好。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孩子在童年期(6-12岁)这个关键阶段,需要通过勤奋努力来获取成就感。要是这个时期孩子缺少劳动机会,就很可能对自身能力产生怀疑,在学习等方面表现得畏畏缩缩、不自信,甚至逐渐厌恶学习。
劳动还能培养孩子的责任感。比如孩子承担起照顾家里宠物的任务,每天喂食、遛弯、清理粪便,时间一长,他们就会深刻意识到自己对宠物的生活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种责任感会自然而然地延伸到学习和生活的其他方面,让孩子更加自觉地完成各项任务。反之,如果孩子从未体验过劳动带来的责任,就很难理解为什么要按时完成作业,为什么要努力学习。
面对孩子运动和劳动匮乏的现状,家长们该如何破局呢?首先,得给孩子创造运动的条件和机会。每天雷打不动地安排半小时到一小时的户外运动时间,骑自行车、跳绳、踢毽子这些简单又好玩的运动,孩子都很容易上手。周末可以带上孩子去公园、郊外徒步,既能让孩子亲近大自然,又能锻炼身体,一举两得。
在家庭中,要让劳动成为孩子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根据孩子年龄,合理分配家务劳动。幼儿园的小朋友可以帮忙收拾玩具、摆放碗筷,这些简单任务对他们来说就像有趣的游戏;小学生可以扫地、洗碗、帮忙洗菜,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中学生则可以承担更复杂些的家务,比如洗衣服、做饭,让他们学会生活技能。家长要特别注意,千万别因为孩子做得慢或者做得不够好,就忍不住包办代替,一定要给孩子足够的尝试和成长空间。当孩子完成劳动任务,哪怕完成得不是特别完美,也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让他们充分感受到劳动带来的成就感。
咱们还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运动和劳动计划,把这变成有趣的家庭活动。比如,每周设定一个“家庭运动日”,全家总动员,一起玩接力赛跑、亲子瑜伽这类运动游戏,既能增进亲子关系,又能让孩子彻底爱上运动。对于劳动,不妨设立“家务轮流制”,让每个家庭成员都参与到家事当中,让孩子明白劳动是每个家庭成员应尽的责任。
运动和劳动就像孩子成长道路上那双隐形的翅膀,别看平时不怎么起眼,关键时刻却能助力孩子飞得更高、更远。家长们,别再犹豫,赶紧行动起来,让孩子们在运动和劳动中尽情释放天性,收获健康、快乐与成长。让我们齐心协力,为孩子打造一个活力满满、责任感十足的成长环境,把那些专注力差、拖拉不自觉、情绪不稳定、厌恶学习的问题,统统“赶跑”!
壹点号 泉城心理茶馆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